1385年(浅析:1385-1569年波兰立陶宛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导读:

1386年到1569年是波兰和立陶宛从王朝联合走向王国合并的重要时期。波兰和立陶宛两国在中东欧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最终由王朝联合演化为王国合并,这一过程长达一百八十多年,期间充斥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和利益冲突。波兰和立陶宛两国因共同的国家利益需求而实现王朝联合。本文笔者将以1385-1569年波兰立陶宛关系演变的特点,和大家聊聊其具体影响有哪些。


波兰立陶宛关系演变的特点

1、 两国关系随战争的紧弛变化而变化

1385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两国之间能够实现王朝联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共同面对的国家防御问题。换而言之,1385年波兰立陶宛两国实行王朝联合的基本动因就是二者之间能够为彼此提供相互的军事援助以确保两国自身的国防安全。因此,自1386年两国真正实现王朝联合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演变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立陶宛周边环境的深刻影响。就某种程度上而言,立陶宛的边防战事左右了王朝联合时期两国关系的弹性发展,立陶宛的这种态度变化被波兰人气愤的称为"机会主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564年原本两国矛盾相对缓和的联合谈判因为立陶宛在波洛克对莫斯科战争的胜利而变得复杂起来,以拉齐威尔为首的立陶宛大贵族态度随即开始变得强硬,这与其先前到达华沙时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从1386年波兰和立陶宛实现王朝联合后一直到两国最终实现王国合并,两国关系的动荡发展一直受制于立陶宛的国家防御环境。


2、立陶宛分离主义伴随两国关系演变的始终

立陶宛的分离主义从1386年波兰立陶宛王朝联合就开始了,并且伴随着两国王朝联合的始终。这一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特征在前文的论述中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立陶宛分离主义的产生既根源于立陶宛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认同,也离不开波兰和立陶宛两国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冲突以及国家间的利益较量,且其中的诸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加强,并对波兰和立陶宛的关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立陶宛的分离主义将波兰和立陶宛两国之间的关系带向极不稳定的发展状态,使得两国关系在走向合并的一百多年里不定期的中断、恢复和重申。这种不稳定状态成为两国关系发展中的常态,为其它国家的介入和干涉提供了有利的孔道。这种负面影响在两国国势上升时期虽然并不明显,但在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波兰共和国的经济衰退就表现得更加明晰了。这一时期,哈布斯堡家族、法国、俄国等都相继介入波兰的国内事务,这对波兰共和国的历史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但同时,这种分离主义却恰好保留了立陶宛的民族身份,使立陶宛始终不至于被波兰完全同化,这也是立陶宛在20世纪初能够重新建国的重要原因。


3、贵族是推动两国关系演变的主导力量

自1320年波兰王国建立以来,它就作为一个等级君主制国家而存在,贵族是国家权力最大的阶层。与其它欧洲国家不同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兰王国的贵族力量不断上升,而且逐渐发展成为国家进步的最大阻碍势力。1370年波兰的皮亚斯特王统中断,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波兰的国王开始由贵族选举,贵族力量由此不断膨大并影响了波兰此后的历史进程。因此,考察波兰立陶宛两国从王朝联合走向王国合并的历史,就不得不关注贵族的力量变迁以及它对两国关系演变所产生的作用。贵族在波兰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触角几乎伸进了波兰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其影响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欧洲国家不可比拟的。从1385年波兰立陶宛王朝联合到1569年两国最后实现王国合并的历史,也正是贵族势力不断发展,下层贵族和大贵族不断较量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波兰和立陶宛两国关系的演变就是贵族一手主导的结果。


波兰立陶宛王朝联合及王国合并的影响

波兰和立陶宛王朝联合乃至王国合并的意义在本质上是存在争议的,这成为波兰历史的基本问题。在当今时代,波兰的民族主义者坚持认为:"联盟仅仅是一个联盟,双方都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仅为了双方互惠的利益而协调对外政策和军事方针。"还有人认为,波兰立陶宛的王朝联合及王国合并把波兰拉向东欧,使它远离了西方,这成为波兰以后灾难性历史的根源。但就实际而言,其意义不止于此,至少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促进了立陶宛的波兰化并扩大了波兰的影响

波兰和立陶宛的王朝联合把两个处于上升时期的国家联结起来,使其庞大的国土面积连成一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政治实体,这一结果加速了两国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立陶宛的波兰化。根据《克列沃条约》的规定,两国联合后立陶宛的领土包括原属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等都将并入波兰王国的版图。但由于立陶宛贵族以及白俄罗斯王公的坚决反对,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但两国毕竟在同一国王的领导之下,双方的矛盾减少并能够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促成合作,这本身就促进了两国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政治上,波兰的地方议会制度和参议院制度等被引进立陶宛。这使得两国在政治结构上更为趋近。经济上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大量出现。1386年两国联合后的总人口约350万,到了 1500年增长到750万,增加了两倍多。大量的德意志移民带来了先进的轮耕技术,使得土地利用更加合理;铁制生产工具的更新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快捷方便,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波兰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波兰的农产品不仅能够满足本国需求,还远销西欧。农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加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波兰的贵族为了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经济利益,进行疯狂的拓殖运动,这促使一批新的城市得以迅速建立?。随着波兰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学校的纷纷建立、波兰语的流行以及政治上立陶宛与波兰的趋近都促使国家文化走向更加繁荣。甚至有学者称,两国联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并将波兰塑造成了一个强大的、有吸引力的、精力旺盛的国家。


2、增强了两国军事实力,改善了国家防御环境

两国联合大大增强了军事实力,成功破除了北方条顿骑士团妄图建立一个从德意志到芬兰湾的庞大的波罗的海帝国的梦想,使得两国有可能收复失地、恢复波罗的海贸易。条顿骑士团从13世纪起就开始把波罗的海作为自己的发展基地,它通过鼓励殖民、发展经济等诸多手段巩固其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在最伟大的骑士团团长温里希·冯·奈普奥德(1351-1382)统治时期,条顿骑士团达到其权力的极盛,它一度试图把普鲁士的西面与波莫瑞、东北和立沃尼亚连接起来,建立一个波罗的海帝国。但他的想法不可避免地招来了波兰和立陶宛的敌对。如果说14世纪前期立陶宛的快速发展还不足以影响条顿骑士团在波罗的海的地位的话,那么1386年波兰与立陶宛的王朝联合绝对使它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1410年,分别以波兰和条顿骑士团为首的两方军事集团在格伦瓦尔德附近的田野上发生激战,骑士团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格伦瓦尔德战役是波兰-立陶宛与条顿骑士团的关系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它重重打击了德意志封建主向东扩张的气焰,为条顿骑士团带来了致命的创伤。1466年十三年战争以后,条顿骑士团元气大伤,波兰重新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格但斯克。这对波兰的出口贸易及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3、改变了中东欧地区的实力对比

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使得波兰立陶宛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从而在整体上打破了中东欧地区的国际力量平衡;同时,两国的王朝联合也为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的王国合并奠了坚实的基础。波兰和立陶宛的王朝联合使14世纪保持的东欧均势开始失去平衡。14世纪,东欧地区蒙古鞑靼人的势力已经逐渐消退,再也没有一支能像13世纪蒙古帝国那样庞大的国家实体存在。在普遍的封建割据状态下,东欧各国相互攻伐,战争不断,但再也没有出现一个拥有绝对优势力量的国家。然而,波兰与立陶宛的王朝联合,或许至少成为一种强大力量出现的虚像——庞大的国土面积、蓬勃发展的经济势头以及不断上升的军事攻势,这些都是最明显的例证。王国合并后的波兰共和国更加不可一世,其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很明显表明这个新生国家的庞大势力。从齐格蒙特三世开始,波兰一直进行着对外战争。但随着王国合并后波兰共和国内部机体的不断变化,到17世纪中叶以后,它逐渐失去了强国地位。然而,这一事实是波兰国内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王国合并的客观产物。

4、导致了贵族势力的膨胀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波兰和立陶宛的王朝联合使得贵族势力进一歩发展,王权更加弱化,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本质上讲,两国联合就是贵族一手策划的结果。因此,当他们真正实现了王朝联合后,国王往往不得不依照贵族的利益行事,这使得贵族势力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国王权力。15世纪,波兰原来的御前会议演变为参议院,全国议会和地方议会成为国家固定的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的建立是中等贵族权力进一步增长的明显标志。1505年宪法结束了波兰等级君主制的历史,开始了贵族民主制的新时期。如果说这种制度在国家的上升时期还有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在它的衰退时期其消极作用就表现得十分显著了。 一方面,贵族按照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利益左右国家的政策制定,这使得国王难以在重要的国家决策中取得统一。当德意志和沙皇俄国在实现了王权专制以后,波兰不得不为自己的"民主制"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从欧洲的政治地图上消失一个多世纪。另一方面,贵族利用自己的特权进一歩压迫农民和排挤市民,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15世纪欧洲的粮食价格持续上升,波兰的贵族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开始强制性的拓殖运动。这使得在西欧经济自由发展的同时,易北河以东的欧洲却形成了恩格斯所谓的"再版农奴制"。农民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日益赤贫化,客观上使得农民市场日益萎缩,导致城市的普遍衰落。


5、孕育了疯狂扩张后的恶果

波兰和立陶宛的王朝联合及其联合后的扩张战争客观上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敌视和报复心理,这些客观后果反过来又阻碍了波兰和立陶宛的进一步发展。1386年波兰与立陶宛实现王朝联合以后,一面收复失地,一面进行殖民扩张,其领土面积不断扩大。在殖民扩张的同时,波兰的贵族势力也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新的大贵族。尤其在波兰本土以外的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每一位大贵族都控制着庞大的地产,约15-20个村庄或更多。他们还建立有私人军队和法庭,并经常与国王和全国议会分庭抗礼,俨然成为波兰国境内的"国中国"。这些大贵族为了扩展自己的庄园领地,不惜一切代价向东扩张,这引起东方莫斯科公国的敌视。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之间的战事接连不断。经过15世纪的扩张和征服战争,到16世纪中叶,莫斯科的领地已经从1462年的43万平方公里拓展到1533年的280万平方公里。这时的莫斯科公国已然成为波兰-立陶宛国家的东方大敌,它不但阻止了波兰-立陶宛国家的向东扩张,还试图用武力收复被立陶宛占领的原罗斯土地。不论是随后的北方战争还是18世纪的三分波兰,都反映了东欧地区波兰-立陶宛国家同莫斯科公国的持久性冲突。

另外,波兰和立陶宛的王国合并使得立陶宛卷入到波兰进行的扩张战争中,使立陶宛不得不进行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波兰的扩张野心。在波兰立陶宛王国合并后的1577年,由于俄国的不断进攻,利沃尼亚战争重新爆发。俄国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地区,随后波兰国王巴托雷积极组织反攻又收回了里夫兰东南部。1579年和1580年又相继攻下波洛次克、大卢基、霍耳姆等地。俄军随即全线溃退,遂于1582年在罗马教皇的调停下和波兰在扎波尔斯基-雅姆签订了停战协定。波兰获得了大部分的利沃尼亚,立陶宛获得了波洛次克。利沃尼亚战争中波兰共和国的胜利显示了波兰和立陶宛两国合并后的力量,这次战役的胜利又进一步刺激了齐格蒙特三世野心勃勃的对外扩张。波兰立陶宛王国合并后的军力大增导致了 17世纪的头20年波兰盛气凌人的扩张战争。这些扩张战争虽然进一步扩展了波兰的领土,但却对波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


结语:

经过180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终于从1385年开始的王朝联合走向王国合并。两国合并后成立的波兰共和国是一个包括今天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国的一小部分的多民族贵族共和国。同时,它也是一个农奴制国家。在整个西欧地区逐步走向近代的同时,以波兰为代表的这种逆历史潮流的农奴制必然会面临新的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其中反射出的影响也是足够深远和致命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0317火锅鸡(去沧州必吃的一家火锅鸡)
下一篇:11sasa(这可能是最全的月影系多肉了,你要的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