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步园(黄梅“苦竹”的来历)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一进苦竹口,黄龙沿河走;青牛俯首耕,雄狮当道守;南山莲花香,北山灵台秀;耳听麒麟风,眼收四五祖;多云(山)有海眼,龙王听经路;天赐风水地,拜相亦封侯;若是葬得好,金印大如斗。”相传,明代《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任职蕲州荆王府继善时,在黄梅苦竹采风,对当地的地理风水推崇备至,特别对小溪山在四祖寺和五祖寺之间的中心位置以及苦竹的道佛文化对四祖、五祖、六祖、北禅祖师神秀的巨大影响感到无比神奇,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歌谣 。

大凡到过苦竹口进过小溪山的人,看到或听到过吴承恩写的这首歌谣,就会情不自禁为小溪山的如画风光而迷醉,就会为小溪山的钟灵毓秀天降神奇而感叹,就会为小溪山许多扑朔迷离的传说而好奇,当然,对吴承恩的地理风水知识更是刮目相看,由此可见,吴承恩不仅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禅者、博览群书的智者,还是一位地理风水大师。 这首歌谣真的是吴承恩所作吗?让我们看一看祖辈传下来的另一个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要讲这个故事先得说一下李时珍。李时珍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的医药学家,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享年76岁,比隆庆二年(1568年)来蕲州荆王府做继善的吴承恩小十二岁。吴承恩在荆王府任职三年,二人因缘初识于王府,后成至交。一个写《本草纲目》,一个写《西游记》,后皆成大家,流芳千古。

李时珍四十岁左右辞去皇宫御医,回到家乡一带悬壶济民并作手《本草纲目》的编写,论采药,他到的最多的是山是江西匡庐山、灵台山(蕲春叫云丹山,黄梅也叫灵丹山,老百姓俗称烂泥滩)、横岗山;他坐诊最多的是蕲州玄妙观、江西湖口的柳家村、黄梅小溪山的玄妙堂,如果把几个点用线相连,李时珍采药和行医的主要线路刚好都是一个三角形,且基本重合,如匡庐和湖口、小溪山和灵台山及横岗山、蕲州荆王府。据说李时珍采药行医如果坐船到湖口、匡庐,回程就走黄梅苦竹小溪山,上烂泥滩,过横岗山莲花冲,回到蕲州,要么反过来穿莲花冲,下灵台山,过小溪山,到湖口及匡庐,然后再坐船回蕲州。那么,无论采药还是行医,中途就要一个歇脚的地方,李时珍刚好选中小溪山白鹭咀。李时珍选中白鹭咀,除了山光水色秀美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白鹭咀有向员外的五间草堂,平时向员外喜欢来到离家百米外的草堂看白鹭在月亮湾飞上翻下,或看对面牛头山云蒸霞蔚景象。向员外的草堂给自己留了二间,偶尔偷闲,或练字读诗、或看景自乐,其余的草堂农忙时雇工住和来往旅人免费住,所以人称向善人。曾经,员外有个小女得一病,请了六七个郎中都没用,正急得团团转时,碰巧李时珍采药到竹林山,请来一看,手到病除,由此二人成为朋友,并请李时珍在草堂坐诊月余,苦竹口内口外,盛名远播。从此,白鹭咀草堂成了李时珍的诊所和歇脚之处。

再说吴承恩到了荆王府,深得荆王喜爱,是王府宴会上的常客,而李时珍也是王府的座上宾,很快二人成了莫逆之交,李时珍告诉对方正在纠正前人的本草缪误,写一本《本草纲目》,吴承恩说曾经写过一些志怪故事,是零碎的,现在荆王给了这么宽松的环境,希望有生之年写个系统的有头有尾的章回体的志怪故事。于是,李时珍把在黄梅县苦竹小溪山各种神奇的故事告诉吴承恩,引起吴承恩强烈的兴趣,请李时珍陪同到小溪山采风。和李时珍一到小溪山,吴承恩便迷醉在小溪山美丽的景色和人文传奇里。李时珍和向员外商量后决定,五间草堂全部让出来给李时珍和吴承恩居住。吴承恩终究是个做官的文化人,住了旬余。便在他住的两间草堂前挂一横匾,上书:白鹭斋,李时珍原没挂匾,但他也是秀才出生,也来兴致,在自己住的草堂前也挂上横匾,上书:玄妙堂,为陪同吴承恩,李时珍第一次因私离家超过半年多。吴承恩在小溪山呆的久了,便熟悉了和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和人文掌故。一日,见远山如黛,若游龙似飞凤,又见白鹭咀前的月亮湾鱼翔浅底,天上白鹭翻飞,雅兴顿起,便在斋门上贴上一联,上联是:灵台有台,凤舞岚山轻锁翠;下联是:苦竹不苦,龙收黛色冷含青。横批曰:白鹭青天。

苦竹口苦竹口,有口必有山,这个山又在哪里?我们先弄明白苦竹口是谁的口子,这个问题连小儿都知道是小溪山的山口子,可见,苦竹山是个泛指的概念,指小溪山全部。而小溪山也是泛指,小溪山包括南山和北山,以程晃岭为界,乌巢尖、敲锣石、火云洞、挪步园、灵台山(烂泥滩)为北山;红花寨、花果山、多云山、牌楼山、佛陀岭、落霞山(包括牛头山、青龙山、伏虎山)、二界山、牛末山(牛牧山)、猫头尾、蛋子岭、竹林山为南山。黄梅人常说,冇得南北山,哪有四五祖,这里的南北山指的就是小溪山,或说是小溪山中的南山和北山。据说,四祖和五祖、以及神秀和慧能于小溪山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们从吴承恩的歌谣里可窥见一斑。小溪山的竹子苦吗?自古以来为什么一直叫“苦竹”呢?吴承恩为什么说“苦竹不苦”?

苦竹乡政府的张鸿俊先生讲了一个柳女的传说,一个凄美的关于苦竹来历的传说。我小时候也多次听老人讲过这个故事。有次听老年人讲吴承恩的歌谣和柳女的故事,我问,吴承恩离世约400年,我们姓柳的祖先到小溪山约300年,二个故事在时间上是不是有点矛盾。先父在世时也是咱们小溪山历史人文的爱好者,当他和我讲起柳女故事时,我提出同样的问题,先父一笑说,柳女的故事肯定是我们姓柳的讲出来的,自己还不给自己脸上贴金哪?你看我也喜欢讲这个你们听。于是,先父又讲了二个版本的传说印证苦竹的来历。

第一个传说是陈友谅和朱元璋争天下。有一年三四月间,陈友谅出动水陆大军进攻朱元璋侄子镇守的南昌,目的是引诱朱元璋在鄱阳湖进行决战,企图依靠强大的水军和隐藏在黄梅苦竹小溪山的战略机动部队的夹击,消灭朱元璋。传说战役谋略是等朱元璋大部队进入鄱阳湖后,围困南昌的陈友谅主力即掉头迎击朱元璋,隐藏在小溪山的五万精锐和和广济田家镇一万水军立即赶往湖口,阻断明军的增援,实现对朱元璋的夹击和围歼。然而,上天不遂人愿,当陈友谅在田家镇的水军按时赶到湖口,却不见黄梅的五万步骑到来,血战三个时辰后,终于没有援军的支援而全军覆没。那么,这五万人马哪去了?原来,这支人马来自陈友谅和老主子徐寿辉的家乡,人员构成主要为沔阳、汉阳、罗田、蕲水等周边地区,是陈友谅夺得徐的大权后能用则用的一支湖广家乡子弟兵,统兵将领是陈友谅的堂弟。这支队伍从蕲春田桥和株林进入,分别由张榜、莲花冲,再过无脊、挪步园进入黄梅小溪山驻扎,打算休整二天后开入湖口战场。当时主力驻扎小溪山内,前出三百前锋在许铺、后山警戒。统帅部设在观音庵。由于时值春天,春笋泛滥,伙房弄了点竹笋清炒猪肉给将领们改善伙食,由于缺少调料,味道有点苦涩,陈将军咽不下,连饭也不想吃,想到即将到来的恶战,心绪难平,便走出庵外散心,恰好一阵风过,一阵腊肉酒香吹来,顺风寻找过去,见二位五十左右的老者在对饮,桌子上一碗炒花生米,还有一碗腊肉炒春笋。二位老者见有贵客到,连忙请坐倒酒,陈将军也不客气,就和二老边吃边聊天,原来二老中的高个是是本墩(屯)人,老伴去世多年,只有一子在外做些小买卖,稍矮的老者自我介绍姓柳,名叫柏文,下江人,作些食材调料生意。高个老者补充说,这不,我儿子在江陵碰上他,知他要路过这,托他带点特产回来,他又客气,把从四川带回的调料给了一点我,看看,这腊肉炒竹笋,加上点调料,又香又脆,一点苦涩味都没有。陈将军想到此前已安排采购三万斤竹笋、二万斤猪肉,打算大战前犒劳一下士卒,鼓舞士气,便问矮个老者要了五个大饼子调料,让剁细分匀,发送部下炒竹笋。本来当晚安排三更做饭,四更吃饭,五更出发,当日天断黑时赶到湖口与田镇过来的水师回合,可部队开拔不久,拉肚子的一个接一个,陈将军自己也是五六次找地方方便,虚脱无力,无奈让部队就地停下看病,命人前去小溪山捉拿长矮老者。后来随军郎中配好解药,将士们喝下慢慢不拉肚子,等部队恢复一点气力能上路,已是六个小时以后的事。等部队午夜过后赶到湖口,迎接他们的是明军的伏击,这一下五万人马只剩下三万,从人数上看,双方在湖口的兵力大致相当,但汉军湖口围截水师覆灭,步军新败,士气低落,勉强苦战下去,想赢很难,没有水师夹击鄱阳湖中的朱元璋,战下去已毫无意义。队伍回撤途中,前去小溪山捉拿长矮老者的军士回话说,二人早已不见踪影。陈将军又找来统帅部火头军的检试员询问,检试员说做饭炒菜前都让狗试吃了,没毒,谁知发病在半个时辰后。将军忧愤交加,反复念叨“柳柏文”,恨不得剥之皮抽之筋,念着念着,一个激灵想到,柳柏文——刘伯温,哎呀,中计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吃,将军也不敢说出中计真相,只好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小溪山的竹子,对着帐下将领悲怆怒号:“老天啊,苦竹啊!天时不给,地利不予,使我不能控制鄱阳湖出口,我等对不起大汉皇帝啊”。由于湖口不能有效控制,朱元璋主力增至20余万,对汉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激战后,汉军大败,陈友谅战死。后来听说刘百温对使计过程在朱元璋面前只字未提,反而将黄梅苦竹的作用吹得天花乱坠,并讨好说是上天的安排。朱元璋听后大喜令告国人:老天助我,苦竹万世。从此,黄梅的苦竹名扬天下,小溪山的出口因而得名“苦竹口”。

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不服周"的东周时期,黄梅来了一位道家大德,选在小溪山的北部山区修道,此山名曰灵丹山,是大德炼丹的地方,火云洞是他歇息所在,老祖寺茅堂是他传道讲学的道场。因他采药治病,医术高明,老百姓称其为神仙,蕲春这边叫烂泥滩为”云丹山“,意为天上仙丹的山,黄梅这边叫”灵丹山“,意为灵丹妙药之山,两边叫法稍有不同,但意思一样。因烂泥滩呈台状,这位大德被老百姓尊为“灵台老祖”,所以,此山也叫“灵台山”,又因他博学多才,儒释道地理阴阳无所不精,又广施善缘,人们又叫他“菩提祖师”,后来吴承思游历小溪山,根据五祖半夜传衣钵于六祖的事演绎菩提祖授业孙悟空的故事。相传祖师在此传道五百年,有两个有名的弟子,一是乌巢真人,在北山乌巢尖修道;一是大名鼎鼎的观世音,后在南山苦竹林修道参禅。听说观音离开北山独自结庐就立志,一要广结善缘,慈航普度;二是不忘本来,永记师恩。当他来到南山地段,四周眺望,但见北山灵台巍峨耸立,如师尊高大威武的形象;南山中的多云山、红花山、两界山、竹林山云烟缥缈,宛如大海,尤其是竹林山翠竹青青,气象万千,是修道人最好的去处;再看东西,只见东边一座山峰、西边二座山峰像佛祖打坐一样矗立在小溪山的东西两侧。于是,他将第一个修佛道场选在竹林山,他预感到,以小溪山为中心,东西两点相连,将来一定会大兴佛法。而且他意识到,要想慈航普度,广结善缘,首先要有苦海无边之心,只有人人都懂天地万物皆苦,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小溪山的竹子成林似海,是当地主要植物特征,所以他起名“苦竹”,既是告诫自己,也是劝勉世人。观音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佛门中人,但在着装上却多是中土道家打扮,据说是为了不忘师恩。由于观音在南山竹林山紫竹林(也叫竹林山半岭)莲花台修过道,加上他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情怀对后世的影响,以善良度性别,以"她"为称。小溪山人在山下修庙一座,曰“观音庵”,用香火来记念他。

从道教、佛教禅宗与小溪山的渊源看,因有小溪山而有南北山,因有南北山而有四五祖,因有竹林海而有苦竹囗。"苦竹口"除地理特征外,更或是一个有佛道禅意的名字。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蓟县景区(在天津蓟州区玩耍的话,就这样安排吧)
下一篇:安稳镇(綦江安稳镇社工勇毅前行 奔赴一线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