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一部厚重雄浑的历史书,气势磅礴而史料翔实,纵横千年而蔚为大观。这座具有近2500年悠久历史的世界名城,曾经是十朝都会、六朝金粉之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明祖殿堂、天王花园,既昭示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升平盛世,又诉说着“六朝如梦鸟空啼”的王朝衰败的凄凉景象;穿越时空,扬子江上回荡着英国军舰的隆隆炮声。江东门旁,30万冤魂倾诉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巍巍中山陵、风雨雨花台,镌刻着民主先行者和革命志士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前仆后继的坚定步伐;“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从1949年4月23日始,人民真正成为了这座古老城市的主人。金陵回春,古城新生,昔日的动荡、屈辱和灾难,至此如同梦魇终被摆脱。
南京是一部卷帙浩繁的诗文集,兼容并蓄而色彩斑斓,博采众长而别具一格。六朝的陵墓石刻,硕大洗炼、栩栩如生。明朝的城垣殿院,恢宏壮观、巍峨奇伟。民国的建筑园林,中西合璧、雍容典雅;宗教学派争妍斗艳:寺院古刹,星罗棋布。塔林经刻,点缀其间。“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之鼎盛由此窥豹一斑;夫子庙里,儒学人才济济一堂。天妃宫里,妈祖庇护着七下西洋的郑和载誉归来。洁静幽雅的圣保罗堂,历史久远的石鼓路天主堂,昭示了南京人对宗教舶来品的博大胸怀。
南京是一部扣人心弦的连续剧,英雄辈出而情节曲折,跌宕起伏而引人入胜。大都会特有的凝聚力,吸引了无数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在这里角逐争雄,一逞英彦。从孙权、谢安到洪秀全、孙中山,从祖冲之、葛洪到李时珍、郑和,从刘勰、萧统到曹雪芹、吴敬梓,从王熹之、顾恺之到徐悲鸿、傅抱石,等等,中国历史上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建筑家等荟萃于此。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巍巍钟山、滚滚长江养育了他们,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他们也以自己的雄才大略、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增添了流光溢彩的新篇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到布衣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从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王府到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十里秦淮的莺歌燕舞到江东门畔的血腥杀戮,南京这个城市经历了太多的荣耀与屈辱,浮浮沉沉,生生死死。如今,一切都有了终结。就好象故事片演绎完了,观众散去,电影院寂寞下来,一切又都恢复了原有的平静。南京就是这个样子。
置身于新街口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南来北往的外地游客发现南京人穿着随意、举止淡定。昨天,游客们在南京厚重雄浑的历史底蕴前叹为观止,今天,他们又惊讶地发现:南京人平和、不傲,言谈举止中一点儿也没有体现这座有故事的城市带来的骄傲与深遂,抑或负重与沧桑。于是,看惯了北京皇城根下爷们的傲气,以及上海大都市“阿拉”们嗲气的游客们,终于明白了:南京人曾经沧海,看透了人世沧桑,见惯了悲欢离合。因为什么都经历过,南京人不再追求时髦,不需要标新立异,只要一点朴实,一点无所谓,不张扬,不粉饰,不在乎别人说好与不好,就像他们的城市一样。到这时,见多识广的游客们终于明白:事易时移,白云苍狗,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都不在话下。人间的悲喜剧早有定数,芸芸众生不过是冥冥中那只无形手里的一枚小棋子。
浆声,灯影,坐在秦淮河上的画舫里,远离上海城隍庙的繁华和浮躁,南京的夫子庙给你悠悠秦淮古韵,如梦如歌。夹起一块盐水鸭,一股蔬菜的清香和水果的浪漫在舌唇间浸润开来,不浓彩,不腻人,十分正点,看似平淡实则可人,一如南京人的踏实、低调。
当上海人站在黄浦江畔描绘未来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时,却又喋喋不休地提醒你不要忘记过去十里洋场的繁华,他们既要将来,却又恋恋不舍于过去。而南京人则不一样,他在心里洒脱地对上海人说:给你!过去给你,现在也给你好了,将来你愿意要也拿去吧。
曾处乱世而心静如水,历经磨难却面无沧桑,不虚张声势,不扭捏作态,大音息声,大象无形。南京人就这样踏实地低调独行。不经意间,这座千年古都大步迈上了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今日,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外秦淮河碧水荡漾,奥体中心气势恢宏,南京三桥飞架南北,地铁交通四通八达,铁路新客站宽敞明亮,道路交通环网相连,河西新城快速崛起……勤劳、朴实、洒脱的南京人正努力地在这千年古都上留下了一笔一笔的浓墨重彩!
六朝古都,位居中环,博采南北文化之精髓,抖落浮华,留下一腔踏实,这便是南京,这便是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