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3问题症结
类似于“泰州-高港现象”,一些省份也曾存在地区性行政区划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 题,但先后得到了妥善解决。四川泸州市解放初曾为川南行署驻地,后与泰州一样,成为(宜宾)专区辖市,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受束缚,1983年调整泸州为地级市,并带几个县, 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推行市带县体制时,浙江、山西、山东等省针对原先地区已超出一个中等城市的影响范围这一实际,将嘉兴、金华、晋东南、烟台等地区分别划作2个市带县单 元。广东则大胆改革,以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为突破口,将汕尾(镇)、中山、东莞、阳江、清远、河源、潮州、揭阳等县或县级市增设为地级市,强化市政建设’开创了带动乡村工业化、 城市化及地区间平衡发展的新局面。
相比之下,泰州地区行政区划间题则一直停留于纸上谈兵阶段。早在1982年江苏的 市管县体制还在酝酿时,对是否设泰州为地级市曾有过争议,当时改革意识不强,力度有限,对扬州地区辖有2座经济区中心城市这一特殊情况未予区别对待。同时,将苏州市下 辖的常熟县改为县级市,又掩盖了泰州问题的特殊性。虞山镇是常熟县域中心,泰州则是二级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二者不可相提并论。费孝通先生称扬州市带县模式为“小马拉大 车”,并指岀存在二方面问题:1 1调整该地区行政区划,与精简机构是否相符
精简机构的目的是消除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员冗繁等不良现象。恢复泰州地区级行政机构有利于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实施;能协调中心城市与腹地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这与精简机构的总目标一致。
33个别县认为划归泰州与归属扬州效果等同
由于扬州市辖区过大,外围一些县未见市管县带来多大积极作用,因而将扬泰分设与 现状等同看待,未能注意到恢复泰州经济区自身宏观调控权是消除经济发展阻碍这一实质。
35泰州目前规模有限,设地级市似乎不够格
泰州市区有常住非农业人口 16万(加上外地来泰经商人员则超过20万),建成区面 积12km2,1992年工业产值可达40亿元,与省内大中城市相比,显得弱小,泰州之所以未突破中等城市规模,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区划制约的结果。
3布置相应企业上海1990
3 [美]瓦尔特?艾萨德 区域科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