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你知道上海最早的城市公园在哪里吗?
它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本期的建筑可阅读,我们要带大家去了解黄浦公园的前世今生。
▲黄浦公园今貌
黄浦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500号,东濒黄浦江,南邻外滩绿带,西沿中山东一路,北接吴淞江(苏州河)。面积仅为2公顷多(2A48亩,英文名称为Public Park,中文译名公共花园、公家花园或公花园,中国人习称为外国花园或外摆渡公园、大桥公园、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于1936年9月将园名改为外滩公园,1945年12月21日改名春申公园,1946年1月20日改名黄浦公园至今。
▲黄浦公园旧照
向华人开放的艰难历程
众所周知,针对华人的禁入规定,是公园早期一段极其不光彩的历史。早在1881年4月,虹口同仁医院医师颜永京和唐茂枝等联名致信给工部局秘书长韬朋(R Thorburn),对不准中国人入园游览的规定提出严正抗议。同年4月28日、29日,《申报》更是连续载文对“华人禁入令”进行抨击。
▲公共花园的告示牌
1885年,租界工部局在公园门口竖一告牌,公布6条园规,其中第一条“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第五条“除西人佣仆外,华人不准入内”,竟将犬与华人相提并论,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各界抗议一直持续。此后,工部局在各方压力下虽然稍作让步(颁发所谓的“华人游园证”),但总体上仍然以傲慢和顽固的态度敷衍。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后,全国掀起的革命高潮,特别是1925年五卅运动后,上海全市掀起反英浪潮。工部局迫于各方压力,开始接收华人进入董事会。1927年,北伐军节节胜利和武汉收回租界的消息传到上海,这也迫使工部局重新评估局势。在各方持续的压力下,经过数次讨论后,上海租界当局“纳税人大会”终于通过了开放公园议案。1928年7月1日起,中国民众可购门票入园。
▲1928年5月17日《申报》在本埠新闻头条位置报道“公共租界公园开放”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标题中的开放日期是“六月一日”
沧桑巨变致敬人民英雄
公园初建时,按英国自然园景风格设计,高大乔木的绿色篱笆把公园与道路隔开,南北两片大草坪也用林带分开。园内后来添建了一座六角形凉亭,因音乐演出都是在亭内举行,故有音乐亭之称。沿江悬链式铁索栏杆,入口处建小型喷泉。1930年代,曾进行一次改建,种植7000棵郁金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公园成了日本军营,音乐亭改为碉堡,满目疮痍。
▲公共花园音乐亭
▲1992年,改造中的黄浦公园望江亭。其下可见20世纪40年代遗留下的碉堡
1949年后,公园几经修葺。南部以花坛为主,北部以草坪为主,园中央有广玉兰、香樟、银杏等古树和绿地。在音乐亭的遗址上建起望江亭。公园两面临水,江堤防汛墙从公园大门由南向北再西折至外白渡桥南堍,游客可登临观赏江景。江堤外水文站有引桥通公园。
1991年,园景重新布局,以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和主雕、浮雕为公园的构图中心,采用规则式的轴线布局,辅以自然柔和的块面布置。纪念塔下设集散广场,两旁绿化作几何型对称布局,台阶两旁设置梯形花坛,保留原有的古树名木、水池及绿地。
▲坐落于黄浦公园内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
如今,黄浦公园拆除了大门、围墙,与外滩源绿地连成全新的外滩花园。公园与整个东外滩的风格协调一致,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成为外滩的重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