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包籺(藏在高州骑楼下的30年老字号——卢字号薯包籺)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茂名人最常见的食品

小到一顿早餐或者下午茶

大到新婚酒席或者乔迁入宅

茂名人都不能没有籺

说到籺就不得不提

在茂名这么多种籺当中

最独树一帜的佼佼者

薯包籺


薯包籺和别的籺

又有些不同

别的籺都是圆圆的

而薯包籺却是四四方方的

在高州的骑楼里

就藏着一家30年的老字号

是专门卖薯包籺的老店

高州骑楼


高州的骑楼是民国初期建起了的。

茂名天气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高州城,而逐步地形成高州旧街景的主格局。


南华路的骑楼至今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

在五百年间,这条南华古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五百年的风风雨雨让这条老街变得有些破旧,但这也让它更有历史的韵味。


这条南华古街是以前的交通要道,也是各处商人来做生意的地方。

在当时,这条路是从高州城向南去往雷州、琼州,向西去往廉江、钦州的的必经之路。

而且当年的人想要去水东、电白走水路经商,也得从这里过去。


南华路的东边就是中山路。

中山路这边的骑楼,近年来经过了一番修葺。

通过利用欧式的建筑风格,让这位老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高州中山路也是一条步行街。

最姐一路走来,沿路可以看见贩子们在摆摊叫卖。

行人往来,车辆穿梭,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喧闹吵杂,反而这才是生活的气息。


走到中山路的中间,在这段陈旧的骑楼里面藏着一家30年的老店。

卢字号薯包籺


这家薯包籺就藏在中山路66号。

简陋的店子门前就简简单单地摆着几张矮桌子跟凳子,完全看不出它有什么名堂。

但店面门口贴着的红底黄字的横幅,讲述着自己接受过央视节目报道的辉煌。



5元一个普通的,7元一个老传统的,10元一个特制的。

据说制作薯包籺的技法是祖上传下来的。

从清朝开始沿用至今,在茂名薯包籺界屹立不倒。


正在经营这家店的的是一位老阿姨。

她娴熟地剥开艾叶,把薯包籺放入碗中。

加入了自家特制的酱料以后送到小桌子上。


用薯粉制成的外皮晶莹剔透,可以朦朦胧胧地看见里面的馅料。

一个是自家制的香醋,一个是鲜酱油。

薯包籺的传统吃法一般都是浇上自家的独门秘醋,而这里淋上酱油的薯包籺也别具风味。


薯包籺外皮的质地很软,用筷子弄几下就开了。

用筷子划开薯包籺,里面的那些馅料多得都湧出来了。

瘦肉、虾米、花生,小小的薯包籺包裹着满满的馅料。


这是一个一口咬下去就惊艳到最姐的薯包籺。

薯粉做的外皮感觉像果冻一样,但是吃起来却又像蛋糕一样松软,软糯糯的外皮,放入口中以后软得仿佛入口即化。

特制酱料提鲜了馅料里的花生香、肉香跟虾米香,刺激着我的味蕾。


没有时尚的餐具,只有普通的瓷碗套上塑料袋,配上一次性筷子。

没有优雅的环境,只有路边的小矮桌跟小凳子。

让这家店经营30多年的,靠的都不是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传承下来的手艺和纯正的味道。


平时的日常生活

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班

每天见着路边不变的风景

每天重复着繁琐的工作

不如周末忙里偷闲

来到这条繁华的步行街

感受一下热闹的生活气息

吃上一个地道的薯包籺

多么惬意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烽火台图片(遗落在古羌大地上的文物古迹 南河烽火台)
下一篇:同兴里(武汉新增1例本地确诊病例、1例外地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和4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