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又名浙江、之江。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中西部,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
钱塘江正源是新安江还是衢江?似乎没有异议,最早提出新安江是钱塘江正源的是《汉书·地理志》,该书简略地提出浙江“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后汉书·地理志》又提出“浙江出歙县”。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肯定了两汉书的说法,其所写的《水经注·卷四十》中就记载:江水出三天子都,《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径其县。
嗣后各书,如宋代《太平寰宇记》、《淳熙新安志》、《淳熙临安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明代《大明一统志》,清代《嘉庆重修一统志》,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沿袭了这一说法。
《嘉庆重修一统志》更是明确指出:(浙)江有三源,西曰新安江,亦曰歙港为正源,从安徽徽州府流入严州府。
《重修浙江通志稿》:其(钱塘江)上流受大水四:曰徽港(新安江)、曰衢港(衢江)、曰婺港(婺江)、曰桐江(分水江),而徽港实为正源。
再来看新安江的各源流,在安徽境内,新安江主要有三条源头,北源练江(扬之水),西源横江,南源率水。
这次安徽内部的比拼,则是率水占了上风,《太平寰宇记》最早明确指出:率山在(休宁)县东南四十里,率水出焉。《山海经》三天子都在率东,盖此山也。清代顾炎武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指出:(率)山当休、婺、浮梁三县间,鄱江之源出其阳,浙江之源出其阴。
率水,上游在流口分小源河与大源河,小源河发源于高湖山(海拔1284米),大源河在鹤城又分为梅溪源与冯村河,梅溪源发源于五股尖(又名五谷尖、五华山,海拔1618米),冯村河发源于六股尖(又名擂鼓峰、鄣公山、三天子都,海拔16292公里。
2010年9月,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发布了《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关于启用浙江省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湖泊面积数据的公告》。在该公告中,钱塘江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22 公里。
钱塘江从发源地开始,叫冯村河;在鹤城汇合梅溪源、用畲河,为大源河;在流口会合小源河,始称率水。东流到屯溪,汇合新安江西源横江。从屯溪往下,一直到浦口,这条河流称为渐江。在浦口,渐江与新安江的北源练江(由丰乐河、富资水、扬之水在河口上游不远处汇合而成,此三河交汇处即是徽州古城,今歙县城)交汇,始称新安江。到了建德,汇合兰江(由婺江和衢江汇合而成)后叫做桐(庐)江,过桐庐县后名富春江。到了杭州闻家堰,这条河流又改叫钱塘江。之后汇入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