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门进来,我们选择先从古栈道上方的老川陕公路开始游览,在道路的左侧,竖立着一座诸葛亮北伐中原时的石雕坐像,其雕刻精细,神态自若,闲情定气。
坐像前方有一副对联,上面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旁边又有一联写道:“汉朝创业三巴路,蜀相谈兵一卷书”。
坐像对面靠山崖的一侧,是新修建的一条仿古长廊,里面备有可供游客休息的长椅,在长廊的上部,各相互连接的横梁上,描写山水花鸟的一些图案被精细的画绘在上面,格外引人注目。
在长廊门囗两侧的门柱上,镌刻着由当地名家曹均龙先生撰写的名联“登斯廊江关不在人文万古,鉴此景天堑犹存大道千秋”,更是为景区添光增色不少。
上世纪三十年代,为更好地打开交通,决定开修川陕公路。原计划道路将绕开明月峡,另辟新境,但均失败,后不得不沿古栈道上方的崖壁,用简陋的开山机械,硬是凿出了一条凹槽式的简易道路(又称碥道)通过峡谷。川陕公路的开通,结束了人们通过栈道作为交通的艰辛历史。
继续前行,看到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写的“蜀道难”三个大字,镶刻在左面的石壁上,另一侧是司马迁的名句“汉之兴自蜀汉”,再往前,更有一个硕大的“奇”字藏卧在石壁上,苍劲醒目。
总之这一段路旁的石壁上,还有不少古今名人题写的字、词、诗、联等,这些,都是见证明月峡作为古时交通要道之重要地位的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说起明月峡,在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明月峡的地质情况,明月峡无论是景观的壮美程度,还是地质内涵的丰富度,在国内都是少见的。
峡谷两侧的岩石中,分布有大量的珊瑚、蜿足类化石以及具有国际对比意义的距今两亿多年前的匍石古生物化石,更有相当学术研究意义的地层成型剖面,站在道旁远看,对面的峭壁地质背斜的状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背斜形成于约两亿多年前,当时强大的秦岭和龙门山造山运动向上弯曲拱起,于是形成了现在地块变形后的地质现象——背斜。
走不多远,路旁右侧一座雕塑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头昂首向上的石牛,精神抖擞地站立着,尾巴下面堆积了不少的银元宝,做工造型很是独特。
据传当年蜀国郡主性情贪婪,秦惠王听说了想要攻打他,可叹山水间的地势峻峭险恶,行兵的道路不通,就用石头雕琢成牛的样子,在牛的屁股后面放了很多银元宝,号称是牛屙的银子,把牛送给蜀王,蜀王听了很是高兴,就挖山填谷开道,派了五个精壮男兵迎接石牛,暗地里,秦惠王派兵跟随其后,乘其不备发起攻势,而最终灭了蜀国。
继续前行,就到了老川陕公路最险峻的地方——老虎嘴,当年修这条公路时,这一段山势最为险要,无法在崖边开道,于是便在石崖隙缝中硬是凿开了一条孔道通了过去。
上方的石崖像一面锅盖一样,黑压压的罩在公路上面,车辆在下面行驶,道路非常险恶,又因其形状远看极像一头张开着大口的老虎,凶猛恶扑,故当地人都将此路段称为老虎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年川陕公路的险峻程度。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随着经济状况的转变和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新的川陕高速公路绕开了明月峡,道路变得平坦、快捷、安全,老虎嘴路段不再有车辆经过。
原先的道路成了景区的一部分,又经过重新改造整修,路面铺成了新的平整石板路,这里又成了明月峡中具有活化石性质的一处主要景观。
在这一段道路中,还有一个颇具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也是很值得向游客推荐留意的,这就是紧靠路边山崖而建成的历史典故浮雕组图文化墙,其中《唐明皇幸蜀图》场面宏大,图中的人物造型,车马方阵等,形态各异,雕刻的画面栩栩如生,生动的展现了当年朝天文武百官恭迎唐明皇的壮观场景。
《诸葛亮北伐图》则生动地再现当年经后主刘禅准奏,开始历经七年的北伐生涯,写下了“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满腹韬略,运筹帷幄的过人胆略。
《秦惠王灭蜀图》则详细记载了公元前三一六年,秦惠王利用五丁牵牛开道的计谋,率兵进发灭蜀的过程,图中画面,则展示了秦惠王率兵而进的浩浩荡荡的场面。
而《五丁图》把当年勇士们奋进开路,凿山破洞的艰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紧接着的《纤夫图》,则记录了当年嘉陵江边生活的纤夫们悲壮、艰苦、忍耐、坚韧的不屈不挠的生活实景。
二O二二年八月于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