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孔圣山,被郁郁葱葱的竹林所吸引,情不自禁走进竹林、欣赏竹林、思考竹林……竹报平安、竹林七贤……
孔圣山种竹子,难道“'竹林七贤”与孔子有关?
(一)'竹林七贤'是谁?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代的七位大名士——嵇康、山涛、阮籍、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1、嵇康。'竹林把酒之闲,路边打铁之乐,友人相交之欢,从完美的开端到完美的收稍',最后摔琴从容赴死。
2、山涛。他是竹林七贤中为了'民生、国家和功名'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向浊世妥协,但他不同流合污的君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3、阮籍。孤独而寂寞,常常借酒浇愁,'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4、向秀。他给人的感觉不是大咧的洒脱,而是一种干净清爽的潇洒。虽是少了一分放浪形骸,但多了一分书生的清秀文弱。
5、阮咸。阮咸是阮籍的侄子。阮咸豪爽和幽默,'人猪同好酒,人是妙人,猪是趣猪,人猪同好酒,共饮又何妨?'
6、王戎。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王戎选择的不是加官晋爵、争取功名,相反他做了个商人。他是竹林七贤中最遭后人诟病的——因为爱财。
7、刘伶。刘伶相貌极丑却也兼负才情,还放情肆志。最爱酒之人,是为了酒可以连命都不要了的。
(二)陈寅格说“竹林七贤”出自《论语》
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
1、“竹林七贤”的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竹林”,不存在竹林深处的系列活动。
2、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孔子的《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有了从孔子这儿引出来的“七贤”之后,再加上佛教那儿的“竹林”,这就成了所谓“竹林七贤”。实际上并无竹林,也不止七贤。
3、陈寅恪先生考证,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三)《世说新语·任诞》持否定态度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四)《百科》也持否定态度
《百科》中说“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五)河南人说出自云台山
度娘查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毓周介绍说,据资料表明,魏晋时期,史称“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和王戎曾在云台山的百家岩隐居二十余年。
【结论】
孔圣山有竹林,云台山也曾经有竹林?“竹林七贤”是否是因“在竹林深处饮酒作对而得名呢?”
网络观点莫衷一是,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