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有位朋友自青岛带回来一尾咸鱼,自称是本港自晒的鲅鱼干。我仔细端详着这条咸鱼的外貌:口中既无三角形的尖牙,尾部也无隆起嵴和游离小鳍,甚至连头部都不是锥形的……当时的我满是疑惑地将鱼放入锅中煎熟,夹起一块细细咀嚼,却感到肉质粗糙,丝毫没有鲅鱼鲜香醇美的感觉。多年后,学习过鱼类学的我再次回想此时,方才意识到,朋友当年其实被骗了,那条咸鱼根本不是由鲅鱼制成的。
某商超内标为“咸鲅鱼”的腌渍鱼类,其中所涉及的物种五花八门,但却没有一个是货真价实的“鲅鱼”|洛澜
不少朋友或许也有类似的经历:从市场上买来的“鲅鱼”,形态上却和以前见过的鲅鱼大相径庭,肉质也逊色很多——这正说明你买到了“假鲅鱼”。如何分辨真假鲅鱼,这些方法你或许用得上。
青岛某市场上出售的鲅鱼,图中所示皆为蓝点马鲛,为国内捕捞量最大的马鲛属物种|洛澜
这些是真·鲅鱼
北方人口中的“鲅鱼”,和南方人所说的“马鲛鱼”是同义词,这一称号是鲭[qīng]科马鲛属(Sberomorus)几种鱼类的统称。在中国境内分布的马鲛属物种共有5种,它们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 尾侧具2小隆起嵴及1大隆起嵴(即尾柄侧突),背鳍后具7-10个游离小鳍,臀鳍后具6-10个游离小鳍。
· 上颌骨后端裸露,口内颌齿发达,侧扁,呈三角形。
· 背侧具蓝灰色小鳞,质感光滑,腹侧裸露无鳞。
· 具两个背鳍,第一背鳍鳍棘数12-22枚。
具体到上述5种马鲛,它们则各自有如下的特征:
康氏马鲛
康氏马鲛|socotrade
康氏马鲛(S niphonius)最大体型达113cm/8kg(此记录为最大科研实测记录,在青岛海域曾有捕获重达11kg的蓝点马鲛的报道),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台湾海域,俗称鲅鱼、燕鲅等。其体表具小斑点;侧线较平缓;头长大于体高。
这是国内产量最大的马鲛,胶东地区广受赞誉的“鲅鱼”狭义上即特指本物种,当地还流传着“谷雨到,鲅鱼跳,丈人笑”的渔谚。
斑点马鲛
斑点马鲛|Fish of the world Wiki
斑点马鲛(S7kg,主要分布于东海及台湾西部海域。其体表具小斑点;侧线较平缓;头长等于体高。在其产区为主要捕捞对象,但产量不及蓝点马鲛与康氏马鲛。
朝鲜马鲛
朝鲜马鲛|薹灣數位化典藏博物館
朝鲜马鲛(S sinensis)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马鲛属物种,最大体型可达247cm/131kg,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海域。其体表具大斑点或无斑点;侧线在第一背鳍处急转直下;胸鳍末端圆滑。本种较为罕见,产量低且不稳定,但由于体型巨大,因此常常被冠名为“鲅鱼王”并登上新闻头版。
沾亲带故的“假鲅鱼”
不考虑进口产品的话,以上便是国内市场上可见的“真正”的鲅鱼(马鲛鱼)。北方市面上几乎全是蓝点马鲛,南方市面则以康氏马鲛为主。一些不法商家拿来冒充鲅鱼的,则主要是以下几种鱼,它们都与鲅鱼同属鲭科。
鲐鲅
除了鲅鱼,北方沿海居民还时常听过这样一个名字:鲐鲅[tái bà]。虽然两者名称相近、外形相似,但却并非同一种鱼。
鲐鲅其实是鲭科鲭属两种鱼类的统称——鲐(也称为“日本鲭”或“白腹鲭”)和澳洲鲭(也称为“花腹鲭”)。这两种鱼遍及我国沿海,前者更常见一些。在东北,这两种鱼甚至直接被称为“鲅鱼”,与马鲛不加区分。
鲐(Sber japonicus)|Monterey Bay Aquarium
澳洲鲭(Sber australasicus),与鲐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腹部具有显著的花纹|Fishes of Australia
鲭属鱼类的体型相对较小,澳洲鲭最大体长仅44cm,鲐的最大体长则可达64cm。相较于马鲛,鲭的体型更加圆润,躯干截面更接近于圆形,尾鳍与躯干的比例也更小。无论是日本鲭还是澳洲鲐,他们的背部都具有明显的青灰色纵纹。鲭的牙齿细小且排列紧密,只能捕食一些体型较小的鱼类、头足类及甲壳类,单凭这一点便可很好地将其与马鲛区分。
相较于马鲛,鲭的肉质较硬,且被捕捞时可能因剧烈挣扎而导致乳酸在体内积聚,最终肉质发酸,但经放血及恰当烹饪过的鲭味道还是不错的。此外,作为量大价廉的经济鱼种,鲭也被广泛用于制作罐头等加工食品。
沙氏刺鲅
在海南的渔港及市场上,一种酷似康氏马鲛的鱼也常被当作马鲛出售。当人们买回家烹饪过后,却发现其肉质粗苦,这时方知上当。此鱼名为沙氏刺鲅,为鲭科刺鲅属的唯一成员。
沙氏刺鲅(Acanthocybium solandri),其上颌后缘并未外露,而是被眶前骨所遮盖|Blue Pla Archive/Alamy
与康氏马鲛相比,沙氏刺鲅的体型更加瘦长,吻部尤其狭长,吻长约等于头部的一半。沙氏刺鲅的侧线自第一背鳍处急转直下,虽然中华马鲛也具这一特点,但单看体色和粗壮度几乎不可能将两者混淆。沙氏刺鲅的牙齿呈半圆形,排列较为致密,这与马鲛的三角形齿不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分辨本物种的最佳方式是看上颌后端:沙氏刺鲅的上颌后端被眶前骨所遮盖,而马鲛的上颌后端则是裸露的。
由于沙氏刺鲅与马鲛形态相似,但肉质却相差甚远,因而也被海南渔民蔑称为“假马鲛”,近年来常以冻品的形式出现在内陆市场。
巴鲣、正鲣
在福建及两广地区,俗称“烟仔鱼”、“炮弹鱼”的巴鲣[jiān](也称为“鲔”[wěi])也是常用来冒充马鲛鱼的“李鬼”。
巴鲣(Euthynnus affinis),背部有深色斜纹|Fishes of Australia
巴鲣隶属于鲭科鲔属,其身形粗短,体态圆润,除胸甲密布小圆鳞外,其它部位均裸露无鳞。巴鲣的胸鳍及腹鳍基部具黑斑,第一背鳍下方至尾部具有深色斜纹,这是区分本物种最为显著的特征。
鲭科鲣属的正鲣(也称为“鲣”)和巴鲣有着同样的俗称,有时亦会被当作马鲛售卖。正鲣的体型和巴鲣类似,腹侧的3-5条深色横带是这一物种的“身份证”。
正鲣(Katsuwonus pelamis),腹侧有深色横带|inaturalist
巴鲣和正鲣的肉质较为结实,被捕捞后如未放血亦会因体内积累乳酸而肉质发酸。这两种鱼类都属于广义上的金枪鱼类,因而常常被制成金枪鱼罐头等加工食品。此外,正鲣还是日本传统美食——鲣节的原材料。
圆舵鲣、扁舵鲣
同样容易被误认为是马鲛的,还有鲭科舵鲣属的圆舵鲣和扁舵鲣。同巴鲣一样,舵鲣的背部也具有深色斑纹,但体型更加瘦长。
圆舵鲣(Auxis rochei),它的两背鳍相距甚远|Shorefishes
舵鲣最显著的特点是第一、第二背鳍间的间隔较大,其距离大于第一背鳍基底长。舵鲣的体型亦较小,为广义金枪鱼中体型最小的一属,圆舵鲣最大体长仅50cm,体型略大的扁舵鲣的最大体长也仅达65cm;此外,舵鲣的吻部甚短,眼距吻端距离颇近;综上几点可以很好地将其与马鲛区分。
扁舵鲣(Auxis thazard),本种的胸甲鳞襟未延伸至第二背鳍,这是其与圆舵鲣的显著区别|Fishes of Australia
和鲐一样,舵鲣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食用鱼类,肉质不佳,通常采用红烧等方式烹食。
东方狐鲣
与前面提到的几种“假鲅鱼”不同,鲭科狐鲣属的鱼类具有标准的三角形牙齿,这一点上与马鲛更为类似。本属在我国海域仅有一个物种,那就是东方狐鲣。
东方狐鲣(Sarda orientalis),背部有略倾斜的深色横带|fishIDER
相较于正鲣和巴鲣,狐鲣的体型更接近于流线型,加上相对更大的口裂,使得狐鲣与马鲛更为接近。但其体表的花纹却出卖了它:东方狐鲣的背部具5-10条斜向上的深色横纹,这一特征是国内所产五种马鲛中没有的。
相较于同科的其它经济鱼种,东方狐鲣产量并不算大,其肉质较硬,常做下杂鱼类处理,或是制成鱼松等加工食品。
裸狐鲣
与狐鲣一样具有利齿的,还有鲭科裸狐鲣属属下的唯一物种——裸狐鲣,它们以壮硕的体型和发达的上下颌著称,人送外号“狗牙金枪鱼(Dogtooth Tuna)”。
裸狐鲣(Gymnosarda unicolor)|inaturalist
裸狐鲣的体型相对粗壮,体表无任何花纹,侧线后半段呈波浪状弯曲,臀鳍起点与第二背鳍终点相对。这些特征使得裸狐鲣成为极具辨识度的鱼类,令人过目难忘。
裸狐鲣的肉可食,肉质相对结实,但曾有食用裸狐鲣后出现雪卡毒素中毒的案例,因此食用应谨慎。
青干金枪鱼
偶尔会与马鲛混淆的,还有鲭科金枪鱼属的幼体或某些小型物种,例如青干金枪鱼。
青干金枪鱼(Thunnus tonggol),注意其相对高耸的第二背鳍与臀鳍,及相对较长的胸鳍|inaturelist
相较于马鲛,金枪鱼的眼比例更大,臀鳍和第二背鳍的鳍高与基底长比也相对更大。同时,金枪鱼的体表密布小圆鳞,这一点可以与上文中提到的巴鲣、正鲣、舵鲣等鱼类区分。
金枪鱼肉含脂量高,口感丰腴,在放血、低温冷冻和熟成后是相当棒的食材。不过,近海渔船捕捞的金枪鱼多未经放血、急冻等工序,体内往往富集乳酸且易腐烂,故常做下杂鱼类处理,或是制成罐头、鱼松等加工食品。
关系更远的“假鲅鱼”
以上这些“假鲅鱼”,都是与马鲛同属于鲭科家族的亲戚,但还有一些亲缘关系更远的“冒牌货”。
“黄金鲅”
在胶东地区,一种被称作“黄金鲅”的鱼类也常与鲅鱼混淆。这其实是黄尾鰤[shī]或五条鰤,同属鲹科鰤属的其它鱼有时也会被挂上“鲅鱼”的名号。
黄尾鰤(Seriola lalandi)|reeflifesurvey
鲯鳅属于鲯鳅科鲯鳅属,活体状态下的体色为黄绿色至亮蓝色,与灰蓝色的马鲛大相径庭;只有宰杀、腌渍、晾干后的鲯鳅,体表呈青灰色,远看才与马鲛相似。不过,即使是剖开并风干过的鲯鳅,方形的头部仍能与马鲛的锥形头部区分,且头骨具骨质隆起;鲯鳅具有相对较长的鳍,其背部仅有一个背鳍,尾部无游离小鳍和尾柄侧突。
鲯鳅的肉质略硬,熟食口感较差,多腌渍后制成鱼鲞出售。鲯鳅鲞的质量远不及鲅鱼鲞,因此有些商家让鲯鳅傍鲅鱼之名以增加销量。
打包成箱的“咸刀鲅鱼”,实际上为鲯鳅腌渍后晒成的鱼鲞|淘宝网
下次去市场买鱼时,我们不妨按图索骥,仔细观察真真假假的“鲅鱼”们,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看似无聊的鱼类学知识,其实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科学知识并未封存在象牙塔中,它来自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中去。而我们在探索这个世界的同时,生活亦因知识的充盈而变得更加美好。
青岛某市场内成排晾晒的鲅鱼鲞,如同神话传说中的酒池肉林|洛澜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洛澜杂货铺(ID:MegalodonEric0712)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